Home

/

Article

/

水产世界

/

374-article-14

August 25 2023

养殖第2代研发新品种 台湾九孔鲍鱼再创生机

养殖第2代研发新品种  台湾九孔鲍鱼再创生机 - 农牧世界

Share this

Facebook WhatsApp图标 Telegram图标

养殖第2代研发新品种  台湾九孔鲍鱼再创生机

台湾九孔养殖产业于1970年代开始萌芽,随后蓬勃发展使产量在2000~2001年达到最高峰,然而随后因疫病爆发导致产业急速衰退。九孔养殖第2代青年谢政佐旅外工作多年后决定返乡挽救九孔产业,透过驻外经验收集多国九孔、鲍鱼品种,自主研究杂交育种,终于在20 1 7年成功杂交出具抗病力强、成长快速的九孔新品种--文心鲍,为由盛而衰的台湾九孔产业再创生机。

九孔养殖第2代青年谢政佐(右四)努力积极规划挽救九孔产业,并用在地渔产特色带动养殖渔业转型。

 

九孔( Abalone )在分类学上为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腹足纲( Gastropoda )原始腹足目( Archaeogastropoda )鲍螺科( Haliotidae )鲍螺属( Haliotis )。全世界鲍螺属品种约有100以上,台湾的鲍螺属有一属5种(台湾贝类资料库记录),人工养殖以九孔螺( Haliotis diversicolor )为主,九孔螺又有分粗纹九孔螺( H. d.

Supertexta )及细纹九孔螺( H. d.aquatilis ),粗纹九孔螺分布于台湾屏东南部岩礁海域,细纹九孔螺则是台湾东北部或东部礁岩海域。

九孔产业一度蓬勃发展

九孔是台湾才有的俗名,也被称作小鲍鱼、杂色鲍、珍珠鲍、台湾鲍鱼( Taiwan abalone ),曾是台湾海水养殖的要角,后来因抗病力变弱等因素造成产量大降,经水产专家找出原因,可能是近亲繁殖所致,于是以野生九孔与养殖九孔进行配对繁殖,近年来已重新养殖成功,并改名“九孔鲍”行销,新北市贡寮区所产的九孔叫“ 贡寮鲍”。

台湾九孔养殖产业于1970年代开始萌芽,东北角渔民在沿岸潜水捕捞野生九孔贩售,当时渔民将看得到的九孔通通采收回来再进行分级,未达上市规格的则装箱暂养,等到长大后再销售,这就是东北角九孔养殖产业的前身。由于九孔售价极高,因此吸引大量民众投入蓄养,当时的农业复兴委员会陈同白及阙壮狄先生在养殖政策上极力支持九孔产业,并指派服务于省渔会的黄秋雁、廖为政前往日本研习鲍鱼繁养殖技术。

九孔苗是分阶段培育,养到了4~5个月大就交给养殖场。

 

研究发现只要把水温拉高5度,剧烈温度变化就会让九孔以为自己快死亡,这时就会排精、排卵。台湾在1979年突破关键点成功繁殖九孔,自此九孔产业开始逐渐蓬勃发展。 1986年以前,九孔养殖集中在台湾东北角沿岸的潮间带;高雄林园于1986年研发立体式养殖法成功后也开始大量养殖;1996年之后,宜兰及台南的咸水鱼塭投入九孔养殖,九孔产量开始飙升,2000~2001年产量达到最高峰,年产2~3亿粒种苗,年产量逼近2,500吨,产值破20亿元台币。

1985年5月3日,台湾开始九孔养殖的13年后在水产试验所研究努力下,终于克服地形限制而在台南试验成功。西南部沿海虽然有广大的养殖面积,但是受到地形、水质等等因素影响,以往没人会在这养殖九孔。随着九孔养殖的往南推进,为当时台湾“九孔王国”的地位再添佳绩。

谢政佐利用遗传育种方式杂交出的文心鲍具抗病力强、成长快速的特点。

 

近亲繁殖导致产业衰败

2001年起宜兰地区九孔苗出现落板死亡现象,而且集中在附板到下板这段时间。为弥补苗源不足的问题,有业者向中国大陆引进苗源补足缺口,没想到这才是台湾九孔灾难的开始。业者指出,九孔养殖全盛时期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繁殖场开出的苗价一再上涨,从4~5元台币起价,一路往上窜,2001年时甚至每粒涨到12元。当时有人到大陆繁殖九孔苗,并以每粒3.5元的价格回销台湾,然而回销台湾几千万粒的大陆九孔幼苗带有病菌,发病后3天内400万粒九孔马上死亡,如同蝴蝶效应般,一家感染一家。

其实早在1983年台湾九孔业就曾发生大量死亡情况,当时东北角繁殖的九孔稚贝都有裂壳和肌肉变黑现象,发生率占生产量的三分二。 1987年以后也持续有繁殖业者向研究单位反映九孔育苗成效不佳,但在九孔苗供应不足情况下,业者更加大量采用养殖成贝做为繁殖用,此举加速了近亲效应。

2002年发生幼苗剥落掉板、成贝大量集体死亡事情后,全台湾的九孔活存率大幅降低,过去会养到1台斤(600克)25至30颗大小后采收,但是病变之后,养到1台斤40几颗时就会开始死亡。 2001~2007年之间产量骤减近9成,到了2012年只剩78吨,年产值从台币20亿元剩下不到450万元,宜兰由原来50家以上的养殖场萎缩至只剩4家,当时被形容是“九孔界染上SARS”。

谢氏将闲置的加工室装修成“大福渔人故事馆”,一方面作为九孔、白虾和石斑的推广店面;另一方面则当做推动食农教育的场所。

 

九孔陆续发生大量落苗情况后,产业由盛而衰,农委会水产试验所随即积极展开调查及研究。经多年追踪调查发现,九孔养殖族群的遗传变异和基因歧异度均比野生族群为低,近亲繁殖趋势明显,导致族群对环境和疾病耐受力不佳,容易因环境变动引起大量死亡。

为此,水试所建立九孔分子育种平台,以生物技术辅助品种选育,并辅导业者将野生和养殖贝类配对繁殖,提高基因歧异度,培育健康种苗。此举逐渐改善九孔落苗和成批死亡情况,自2011年起业者繁殖的杂交九孔养成率明显提升,至2014年新北贡寮九孔产量已恢复到180吨,是2013年的10倍。

附近小学来到谢氏养殖场进行户外教学,直接看到池子里的九孔与白虾,经由导览解说而能有不同的教育体验。

 

积极规划挽救九孔产业

宜兰壮围九孔养殖第2代青年谢政佐的父亲是九孔界鼎鼎大名的谢忠明,从九孔繁殖、育苗到养殖有4 0年的经验,在台湾九孔界有“阿甘”的称号。谢家有1,500坪大的养殖池用来养殖、培育九孔,九孔是分阶段培育,养到了4~5个月大就交给养殖场。

谢政佐念养殖相关科系自然是理所当然,先后在台湾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及台湾大学渔业科学研究所就学,毕业后因九孔产业不景气,谢政佐选择先到外面工作,并顺利通过水产养殖技师高考,被派驻外多个国家从事养殖业技术协助。

旅外指导养殖技术多年,谢政佐决定放弃高薪,回乡努力积极规划挽救九孔产业。谢政佐说,2002年九孔疫病爆发,产业急速衰退,当时自己还是学生,但心中已经埋下为九孔产业找出路的念头。在求学过程中谢政佐了解到吴郭鱼、石斑、龙胆石斑等遇到疫病,都是透过“遗传育种”来解决疫病及品种改良,“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在父亲谢忠明的传承下,谢政佐透过驻外的经验收集多国( 澳洲、泰国、印尼、日本、韩国等 )九孔、鲍鱼品种,自主研究杂交育种,经历近11年努力,利用遗传育种方式终于在2017年成功杂交出具抗病力强、成长快速的九孔新品种--文心鲍。

台湾九孔主要吃龙须菜,龙须菜属红藻类,因此台湾养殖的九孔与鲍鱼壳是红褐色。

 

带动转型落实食农教育

谢政佐回乡与哥哥谢政洋一同努力,投入养殖渔业的转型,花了许多心力和家人沟通,希望传承父亲一辈子养殖九孔的经验,并创新产销模式。他说,渔民很努力,可惜缺乏面对消费者的机会,都交给大盘或中盘贩售,但盘商没有把渔民的用心传递给消费者,以致消费者分辨不出来餐桌上的食材来源,更无法回过头来找到生产者!

谢政佐认为,养殖业不能只在乎产量,而是要顾好品质,并让消费者有机会了解。他付诸行动,将自家闲置10多年的加工室装修成“大福渔人故事馆”,也将一些闲置的九孔池放养白虾、石斑。故事馆一方面作为九孔、白虾和石斑的推广店面;另一方面则是当做推动食农教育的场所,让消费者来一趟九孔养殖场,可以从食、衣、住、行认识台湾在地九孔,有学习、有美食、有玩乐,还能直接买到最新鲜的养殖水产品,享受彻底的食农教育体验。

谢政佐成功杂交文心鲍并用在地渔产特色,带动养殖渔业转型,落实食农教育,翻转下滑中的九孔产业,重新创造商机,是青年回乡传承并将传统养殖产业翻转成观光产业,他也因此荣获2020年农业最高荣誉“十大神农”;他同时也是2019年第5届百大青农及2020年新南向青年大使。


大陆九孔造成竞争压力

每年11月至翌年3月是贡寮鲍的盛产季,贡寮九孔鲍指的是“九孔”及“黑盘鲍”,贡寮两种都有养殖,但仍以九孔为主,产地价1台斤450元台币以上,但大陆养殖九孔及鲍鱼成本较低,加上关税补贴政策,批发价1斤不到250元,比本地成本低许多,因此对贡寮养殖九孔销售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

大陆养殖的九孔、鲍鱼都是以冷冻方式销台,但经过料理之后,一般消费者吃不出差别。谢政佐指出,台湾九孔主要吃龙须菜,龙须菜属红藻类,因此台湾养殖的九孔与鲍鱼壳是红褐色,在餐厅或办桌吃到绿色外壳的九孔应该就是来自大陆,因为大陆投喂的海带是绿色,所以九孔壳也是绿色的。

 为了保护本土产业,经济部去年4月公告在贡寮九孔鲍盛产季节的每年11月至翌年3月禁止大陆鲍进口。不过,贸易商会在10月底前会大量进口,等着贡寮九孔鲍产季开锣。大陆进口的九孔是冷冻的,且有的是以箱网养殖小鲍鱼混充,而贡寮区渔会销售九孔多为活体,口感鲜甜,两者的差距就像土鸡跟饲料鸡,但有些餐厅在成本考量下,还是会使用大陆鲍鱼。

(《养鱼世界》授权刊登)



If you can't see the comments after a few seconds, try reloading the page.

Not subscribed to our magazine yet?
You can now subscribe to our magazines directly

Shortcut - 农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