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章

/

菜农世界

/

360-article-20

December 28 2022

结合农业及药物防治 降低玉米斑病发生率

结合农业及药物防治 降低玉米斑病发生率 - 农牧世界

分享这个

Facebook WhatsApp图标 Telegram图标

结合农业及药物防治 降低玉米斑病发生率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主要为害玉米植株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小斑病除为害上述部位外,还可为害果穗,许多地区将这两种病统称为“玉米斑病”。


感染小班病的玉米叶片病斑形状会因品种抗性不同而大致有3种类型。

 

玉米大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底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遍及全株。发病叶片初现水渍状青灰色或灰绿色小斑点,扩展后为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长纺锤形大斑,潮湿时病斑上有明显的黑褐色霉层。严 重时病斑融合纵裂,叶片枯死。  

在玉米生长季节,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病菌侵入后迅速扩展,可引起局部萎蔫,组织坏死,进而形成枯死病斑。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玉米连作地由于菌源量多,侵染发生频繁,易造成流行。气候条件也是病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在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对孢子形成、萌发、侵染有利,所以中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利于大斑病流行。 

此外,玉米在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连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间密度高、通风不良的田块也发病重。  

大斑病的控制以农业防治及药物防治为主。在农业防治上,可搭配种植抗病品种,与此同时玉米秸杆不要堆放田头,提倡高温堆肥。采取轮作,并可适当早播。注意肥水管理,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在种植早期摘除下部病叶也可减轻发病。玉米收获以后,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消灭侵染来源。当然,亦可适时使用恰当的药物进行防治。


玉米品种是否抗病是影响大斑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而玉米连作地由于菌源量多,常发生频繁。

 

玉米小班病   

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都可发生,但以抽穗、灌浆期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但叶鞘、苞叶和果穗也能受害。叶片上病斑小,但病斑数量多。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  

感染小斑病的叶片病斑形状,因品种抗性不同而大致有3种类型:

1)不规则椭圆形或近长方形, 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

2)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病斑较大,有时出现轮纹,也属感病病斑型;

3) 黄褐色坏死小斑点,基本不扩大,此为抗性病斑。病菌在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即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到田间玉米叶片上。如遇田间湿度较大,分生孢子4-8小时即萌发产生芽管侵入到叶表皮细胞里,3-4日即可形成病斑。过后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

玉米小斑病的发生与流行与玉米品种有关外, 在玉米生育期间菌量积累的速度也是重要因素。发病适宜温度为26~29℃。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件,病情迅速扩展。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容易造成小斑病流行。在低洼地、过于密植荫蔽地、连作田发病较重。  

玉米小斑病的防治应采用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技术防病和综合防治措施。要适时播种,施足底肥并合理追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发病地实行大面积轮作。集中清理底部病叶,带出田外处理,收获后清除地面病株残体。  

此外,也可适当采取药剂防治。 ◆






如果您在几秒钟后无法查看评论,请尝试重新加载页面。

还没订阅我们的杂志?
您现在可直接线上订阅我们的杂志

Shortcut - 农牧世界